-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1:02 点击次数:88
1979年,由于越南频频侵扰我国边境,中越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战斗,这场战斗一共持续了28天时间,最终以解放军取得胜利而告终。
在这场战斗中,我国一共歼灭了5.7万敌军,重创了敌军四个主力师,并且摧毁了越南北部大量军事和经济设施。
这些都对越南造成了沉重的打击。
但同时,根据相关方面的统计,我国也损失了三万多人,成了所有人心中的一根刺。
当时有不少人认为都是东线许世友指挥失误,才会导致损失严重,因为战斗过程中,有不少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。
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
在传言愈闹愈凶的时候,邓小平亲自站出来辟谣道:“告诉大家,所谓我们吃亏就是12日吃了小亏,我们一个营,因为指挥原因被敌人包围,回来了一半,损失了一半。”
那么当时在越南战场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呢?
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乃至抗美援朝战争时期,许世友都是战场上的一名猛将,曾经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但在其指挥的对越反击战中,损失达到2.7万人,并且大部分损失基本上都集中在1979年,尤其是战争初期,军队减员要更加严重。
所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,有人对其在战场上的表现提出质疑,便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。
因为这场战斗中,前线几乎都是报喜不报忧,所以导致当时有很多人都认为,我国的损失不应该如此严重。
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对越战争,是分东西线同时推进的,所以人们在心理上会把双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,损失比较严重的东线也就自然而然的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。
但实际上,尽管东线的损失 相较于西线有着较大的损失,可许世友作为指挥的表现依旧是可圈可点。
其中以谅山战役为例,这场战况惨烈的战役具有较为明显的对比。
谅山位于我国广西南部,越南北部,由于这个地方相当于越南首都河内的一个门户,因此其地理位置对于中越两国之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。
自1979年2月17日我国数十万将士,正式向越南发起反击作战,直至3月1日双方战况逐渐激化,因此处于白热化阶段的谅山战役又堪称“战争绞肉机”。
当时负责首位谅山门户的是河内第一军区的越南人民军第三师,这支军队可谓是来历不凡。
其曾在抵抗美国入侵的时候,做出过突出战绩,获得了“人民武装部队英雄”的称号,这支军队尤其擅长进攻,无论是近战还是夜战,其实力都不容小觑。
负责进攻的解放军第55军连同坦克和炮兵,向谅山地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,这几天时间内,谅山地区炮火连天,震的人脚底发麻,抬头就是硝烟。
最终,解放军成功攻克整个谅山市,使得对越自卫反击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战果。
真正引起争议的是高平方向的战斗。
战役打响之前,中央原本计划调派7个师,用三到五天时间,迅速拿下这个地方,结果这场战役足足打了28天,原定的7个师也扩增到11个师,即便如此,攻关将士仍深感兵力不足,损失惨重。
有许多人认为是许世友指挥不力,但实际上,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。
其一,战前准备不足。
许世友当时已经是74岁高龄,按理说应该在后方担任教员或者是军区司令,上前线可以选择更加年轻,也有着充分的大兵团作战经验的其他将军。
但是因为当时没有合适的人选,原本考虑的粟裕将军刚刚恢复工作,需要一定的时间重新适应军队的工作,另一方面,粟裕和叶剑英元帅持有相同的态度,都反对对越反击战,所以中央在经过精心挑选之后,才让许世友披甲上阵。
也正因此,在战役之初,解放军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去了解越南的地形,地势以及越南的作战方式,军队依旧保持着十几年前的作战方式,同时,由于军队中新兵增员过多,导致作战经验不足,在战场上很容易过早的暴露自己的位置。
老战士都知道,在面对敌人的炮火时,最忌讳的就是成群扎堆,但是初上战场的战士并没有分散站位,各据要点的意识,这也就导致他们经常扎堆埋伏在一起,再加上没有充足的潜伏经验,经常是一个人暴露,一堆人受伤。
没有经验,准备不足也将这场战役带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。
其二,装备落后。
1979年,正是新中国从特殊时期恢复正常的第二年,在这段时间,军队方面曾受到极其严重的影响,导致部队发展足足落后了数十年时间,装备也就停留在了五十年代左右。
恢复生产的工厂,根本无法按时按量地制造出合格的枪炮,导致后来战士们拿的枪,经常会出现卡膛或炸膛,也经常会有手榴弹扔出去不爆炸的情况,这对战斗产生了严重的影响。
当时,军工曾研制出63式突击步枪,想要取代五六式步枪,提高我军单兵作战能力,但是由于当时使用的钢材不合格,导致在设计途中经常会出现意外,无奈之下,我军不得不重新拿起已经落后的56式步枪。
56式自动步枪
而越南拿的则是从美军手中缴获来的武器,或者是苏联提供的先进兵器,有些兵器我们甚至见都没见过,如此巨大的装备差距,只能通过指挥官的指挥来弥补,因此这对许世友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
其三,缺少丛林作战经验。
按照原来的作战计划,两个主力师应该采取大纵深穿插的战法,从高平以西和以南方向实行迂回包围。
但是一直到战役打响,他们才意识到这场战役并没有想象中的这么简单。
从过去的经验来看,只要我军能够穿插成功,攻克敌人纵深的要点就可以分割包围,逐个歼灭,达到击退敌人的目的。
然而此时他们面临着另外一个难题,因为越南北部的丛林道路崎岖,坦克等重兵器根本无法进入,主要的交通干线又在越南的掌控下,所以他们只能放弃原来的计划,携带轻型武器日夜奔袭。
高平战役中的坦克
由于地形复杂,道路难走,沿途又有越军的侵扰和阻击,担任战役北线穿插的41军121师的主力部队用了32个小时才进入预定地点,负责战役南线穿插的42军124师的主力,更是用了四天时间才到达841高地。
此时速战速决速歼,就成了一句空话。
面对我军的大兵团进攻,越军及早做好准备,采取了最适合自身情况的战法,他们仗着自己更熟悉当地的地形,分批上山和我军展开了游击作战。
由于先遣部队并没有对越军造成有力的打击,导致后续的部队不得不面临和越军再次对抗的境况,但是后续的部队中有不少都是手无寸铁的后勤部队,在巨大的装备差距下,我军的后续部队损失惨重。
同时,由于敌人神出鬼没的作战特点,延长了我军的作战时间,我们只能分区分片的清剿敌人,但是一直到这场战役结束,也没能完全清理掉敌人。
除此之外,对兵力的估计不足也是我局的一个重大失误。因为原本制定的作战计划是用七个师的力量迅速结束这场战斗,但是战至后期又重新调配四个师,依旧深感兵力不足,主要是因为越南作战主体除军队之外,还有大部分是由民兵组成的。
在计算双方的兵力对比时,我们并没有把越南的民兵力量计算在内,所以才导致这场战斗,双方的战力悬殊,也正因此,在撤退途中,因为这些民兵的偷袭,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损伤。
其中损失较为严重的就是50军150师的448团。
这个团的参战时间比较晚,按照广州军区的部署,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配合41军作战,在铺中唐、朗登、波列玛等地区,清剿敌军、搜查物资、同时对121师作战过程中失散的人员和烈士遗体进行确认。
在完成任务之后,他们没有接到其他的指示,就一直驻扎在班英地区。
3月12日,在撤退进行了将近一周时间之后,他们也接到了撤退的通知。
此时战斗接近尾声,一般而言,队伍不应该会发生重大的战役,也不会出现巨大的损失,但是50军主要领导人却在撤退路线和行军方式上,产生了巨大的分歧。
150师师长认为,此时他们已经基本完成了任务,只要沿着3号A公路回去,就能安全返回国内。
然而41军副军长却认为,150师的任务并没有彻底完成,尚有一些残敌没有清剿完成,仓库物资也没有完全收缴,448团应该沿着那嘎、郎庄、三龙、505高地、灵黄、一线撤退。
这条路线基本上就是121师曾经行进的路线,因为地形崎岖、道路稀少,遭到更加熟悉地形的越南军队的猛烈攻击,121师曾经在这条路上损失惨重,损失了不少优秀的战士。
当天上午,448团在带领2营行进到那嘎南侧时,忽然遭到了越军的伏击。
由于他们占据有利地形,2营的将士们身处毫无阻碍的开阔地,又大部分都是新兵,基本没有什么作战经验,无奈之下,150师师长只好带着部队先行撤退,另寻合适的时机完成清剿任务。
但却是为时已晚,这次错误的撤退路线也导致448团2营减员严重,人员几乎损失了一半,只有一半将士回来,是撤退途中最严重的一次失误。
许多人都将这次战斗的失利怪在许世友的头上,实际上,这和他并没有太大的关系,因为在此之前,许世友也认为,基本的任务已经完成,作战效果也已达到,他便同意了150师乘坐汽车从公路撤退的请求。
然而后期因为军队内部的分歧导致他们临时改变撤退路线,许世友并不清楚这件事,2营遭到伏击的事情也没来得及及时向上级汇报,导致救援没有跟上,才造成了如此严重的损失。
而之所以会有人对此产生异议,主要是因为这次战争,我国一共出动了数十万人,结果最后不仅没有达到满意的结果,反而因此损失惨重,一时心中不服,才有了这样的传言。
后来,中央再了解到这件事情的事情之后,对相关的人员已经做出了处理,但是外界的传言却越闹越凶。
揪着448团2营在撤退途中遭遇的事情,不断地向许世友施压,此时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邓小平不得不站出来辟谣:“部队确实有伤亡不假,12日我们吃了小亏,我们的一个营,因为指挥的原因被敌人包围,回来了一半,损失了一半。”
邓小平开口之后,外界质疑的声音才慢慢小了下来。
当然,质疑的声音或多或少会传到许世友耳中,但是他对此却表现得十分坦然,只要中央认可他,他便觉得自己是对的,对于这场颇受争议的战争,相信后人一定都会有自己的看法。
其实,对于许世友这位老将而言,他一生忠贞为国,无论在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甚至是抗美援朝的战场上,他都有着不俗的功绩,所以经过多年沉淀的他在这场战役上指挥失误的可能性并不大,也不应该遭到如此多的质疑。
如今,距离对越反击战已经过去了几十年,我们记得这场战役中所有为国牺牲的烈士的鲜血,记得许世友年过古稀依旧为了国家、为了人民依旧选择披甲上阵的决心。
领土不能退让,历史不能遗忘,过去的失误和鲜血总能不断地提醒着我们,让我们在新的时代中砥砺前行。